懂逆向思维的人到底有多可怕?

2021-07-06 趣儿小编 0


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,正常思维是从水中救出孩子,然而司马光的思维是让水离开孩子,司马光聪明的背后,正是运用了逆向思维,所谓逆向思维,是一种可以应用到方方面面的思维方式,真正优秀的人通常都具备这种思维方式。
 
一、关于逆向思维,有下面两个故事:
 
故事1:一位商人向哈桑借2000元钱,并立下借据。临近还款日期,借据竟然丢失,哈桑十分焦急,因为他知道没有借据商人不会返还欠款。这时朋友建议哈桑写给商人一封信:“请及时归还我借给你的2500元。”明明借给商人2000元,为什么让他归还2500元?虽然不解,哈桑还是照做了。商人很快回信:我向你借了2000元,不是2500元,到时候就还你。这个故事是著名的哈桑借据法则,哈桑正是利用了逆向思维,让商人又立下了一张“借据”。
 
故事2:朋友从网上买了一箱水果,收到货后发现半箱水果都是坏的,找商家询问,商家却拒不退换,没办法,朋友到超市买了两箱非常好的水果,然后拍照给商家做评价,真是太棒了,只花了一箱水果的钱,却收到了两箱,感谢店家的买一送一,水果个个饱满新鲜,太划算了,一周后,当朋友再去看那家店是已经被投诉关闭了,评论里都是买家,再说为什么自己收到的水果品质很差,以及催问商家和事发赠送的那一箱水果。 
 
生活中,我们通常习惯按照某种固化下来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,而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,当用正常思维不能解决问题,换个角度,背离人们的习惯路线进行思考,往往有更加意想不到的解决结果。逆向思维帮助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捷径,提高效率,更重要的是,它能够深化人们对事情的认知。
 
 
二、锻炼逆向思维的五个方法
 
1.缺点逆用法:
缺点逆用法的主旨就在于“缺点即优点”。它强调的是反过来考虑如何直接利用这些缺点,做到“变害为利”。也就是说,针对对象事物中已经发现的缺点,除了采用“改进”策略以外,更希望做到的是成本更为低廉的“直接利用”。
例如:很多摄影者在拍集体照时总是先数“3、2、1”,可是尽管人们都尽量睁大了眼睛,可总会有一些人在数到1的时候坚持不住眨了眼。后来有个人出了个主意,大家将信将疑,甚至还觉得有点怪异,可是照片拍出来以后一看,果然一个闭眼的都没有,你能想到这个主意吗?
答案:新办法是让大家都闭上眼睛,喊“3、2、1”后再一起睁眼。你想到了吗?缺点,可能就是优点本身。
 
2.心理逆向法
有这样一则故事:当年土豆传到法国时,法国农民并不愿种,有人便出了一个怪招,在各地种植土豆的试验田边派全副武装的士兵日夜把守。周围的农民一见此阵势,认为地里种的肯定是金贵之极的好东西。于是,他们时常乘机溜进试验田,把偷回的土豆种在自家的地里。渐渐地,土豆成为法国农民广为种植的一种农作物。
“送者贱、求者贵的思考”。人类的心理永远是这样—— 一切禁止都意味着加强。许多悖论性的心理法则似乎也在间接地证明逆向思维的存在
 
贝克法则:你所能提供的东西你一个也不要。
博肯法则:剧场里越不靠近通道的座位上的观众来得越晚。
格里森法则:极小的洞也终将把最大的容器流空,除非它是故意用来排水的,而在这种情况下,它又会堵塞。
贾斯特法则:车越破开得越疯。
梅尔法则:要不是最后一分钟,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。
韦伯法则:如果你顺当地找到停车的地方,那你就会找不着你的车。
 
3.属性逆向法
事物的属性往往是多向位的,一件事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,即使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,其性质也可以是多方面的,并且是相互转化的。就像钱钟书说的“以酒解酒、以毒攻毒、豆燃豆萁、鹰羽射鹰”,包含着极大的矛盾性。
彼德•诺顿也是这样一个运用逆向思维走向成功的人。他曾经以3亿美元出售了他的电脑软件。这是一套被称为“恢复删除”的软件,他把逆向思维运用于其中,目的是恢复被意外删除的电脑文件。不小心删除了文件是电脑使用者的噩梦,恢复被删除的文件是许多人的“妄想”,但只有诺顿朝前跨出了一步,把看似荒谬的妄想变成了现实。在诺顿的思考里,进与退、出与人、有与无,可以在更高层次上获得新的统一和转化。
 
4.抓住人性特点:
一位大爷喜静,然而他家门前总是有孩子吵吵闹闹。一天他给孩子们3块糖,感谢他们带来了热闹,逐渐的糖果变成了2块,1块,没有糖果,孩子们生气的表示再也不要为老大爷带来热闹了,老大爷也恢复了安静。
人的心理总是出其的一致,被禁止的总是意味着加强;你所拥有的总是不珍惜……
 
 
5.心理逆反法
心理逆反法是指在思考的过程中摈弃自身局限,先探究对方的思想,然后反对方的思路而行事。心理逆向的“反”并不是逆向换位法中反复换位的“反”,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的“反”。虽然在逆向换位法的学习中你已经熟悉了捉摸对方心理,然后逆反对方心理而作出对策,但在心理逆反法中,需要你更进一步,让对方跟着你的思路走,让他作你需要他作的选择。让对方跟着自己走,听起来难如登天,但如果你尝试着持续训练自己琢磨对方的思考路径并逆反其逻辑,慢慢地就会发现掌握这一方法并不困难。试试看下面这则真实的故事,你是否也能迅速作出这样的反应呢?
 
1956年斯大林逝世后,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再次揭露、批判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。有人从听众席上递了一张纸条给讲台上的赫鲁晓夫。赫鲁晓夫打开来一看,上面写着:那时候你在哪里?这个问题之尖锐直指核心。这个时候,赫鲁晓夫不能不回答,选择回避就等于承认自己的懦弱和自私。
 
如果你是赫鲁晓夫,你会怎么办?
 
要解决这个问题,你就必须用某种事实告诉众人,你现在的行为是在实实在在地纠正错误,而同时你还要让众人理解、默认你不能更早地作出纠正的原因。你必须设置一个 “必然的二选一”,也就是说你必须让众人在你设置的情境里面只能作和你一样的选择。通过这样的解释,你是不是已经可以摸索到脉络了?这时候你应该想到,“逆”了之后就要“反”,与其用言语进行解释,不如让大家切身体会,让大家明白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。你看,心理逆反思维法的掌握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达成的。
 
赫鲁晓夫拿起条子,大声念了一遍上面的问题,然后望着台下,说:这是谁写的条子?请你马上站出来,走上台!没有人站出来。会场静得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,所有人的心都在怦怦地跳,不知赫鲁晓夫到底要干什么。写条子的人更是忐忑不安,懊悔不已,心里很清楚赫鲁晓夫如果真要查下去,一定会查到他就是写条子的人。接着,赫鲁晓夫又大声重复了一遍:请写条子的人站出来!会场仍然一片寂静。几分钟过去了,赫鲁晓夫终于又开口了,他平静地说:好吧,我来回答你的问题,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坐的那个地方。
你看,赫鲁晓夫就是利用如今的权势重现了当年他所处的环境,让身处其中的众人切切实实地体会了他的选择,换了个角度告诉众人他的无可奈何。
 
引申而言之,心理逆反思维体现着一种“料敌在前,抢占先机”的精神。“敌不动我不动,敌动我动”的后发制人策略虽然彰显了大气和谨慎,先置自己于必守之地,再图进攻,但是在应对上始终因为必须依据他人行动作决定而丧失了先机。心理逆反思维则是立足于对对方心理的预测和反馈,并依此布局,先攻其防不胜防,让你在应对自如之余还能反将一军。

 
 
喜欢可以点个赞 0

留言评论
昵称:      
最新评论 查看评论▸
上一篇: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
下一篇:弄懂投资理财20题,升级财商